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王文海泥塑藝術2

「王文海沒學過怎麼就能捏得像呢?」

  為了懷念自己「最熟悉的人」,王文海開始塑泥像。儘管他是一名兢兢業業的講解員,但藝術對他來說並不陌生。西安美術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經常到紀念館裡畫油畫、做雕塑,許多有名的大畫家也來這裡臨摹寫生。與他們的接觸,引發了王文海一直深埋心底的興趣。「我從小愛畫畫,小時候家裡的被面上印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的圖案,我就把被子拉到院子裡畫,那時的美術書籍太稀少了。」王文海至今都相信,如果當年他不去紀念館,後來會成為一名畫家。

  紀念館請最好的照相師傅來館裡放大照片,最好的畫家來畫毛主席像,最好的雕塑家來塑革命人物。跟著他們砸泥、和泥,看他們拿著照片遠看看、近看看,揮灑畫筆,嚮往藝術的王文海對他們也產生了崇拜之情。為來延安采風的畫家靳尚誼、錢紹武做模特更讓他感到無比榮幸。在美院老師的鼓勵下,他捧起了黃泥,塑造的主人公當然是與他朝夕相伴的毛主席。

  王文海覺得自己與毛主席有緣分,一看他的照片就喜歡、親切得很。沖相師傅把那些放大或曝光不好的照片扔了,他都把它們拾回去,保存下來。只要是毛主席的肖像,不管是全身的半身的,他都收藏。也許是因為毛主席的形象看得多了,沒有專業基礎的他一出手就能抓住特點,一捏一拍就讓周圍的人感到驚奇:「王文海沒學過怎麼就能捏得像呢?」人們的誇獎和鼓勵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剛開始做半身的,後來做全身的,小的有大拇指那麼大,大的一米五六高,越塑越多,1988年還辦起了家庭泥塑展覽。美院的師生,延安的老鄉,還有外國人紛紛前來參觀。泥塑的造型並不嚴謹,毛主席像的面部表情也與歷來的作品大不相同,但這些恰恰造就了王文海獨特的風格,也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

  他的工具就是一把竹刀,「泥塑是有靈氣的,我不喜歡精雕細琢,刻來刻去把靈氣都磨損掉了。」他也試過按照美院裡教的那樣做骨架、反覆雕刻,進行人物寫生,但最終覺得不行,沒味兒,「臨摹太拘束,不臨摹的反而比臨摹的要像,非要像現在這樣捏不可。」很多好心人對王文海說:「你塑毛主席像,我家裡有陶瓷的、石膏的,你拿去。」他看看就罷了,自信還沒有自己塑的神氣、有味道。

  在王文海的影響下,沉默寡言的妻子也開始跟著他捏泥人,而且悟性很好,塑出的泥像經王文海稍稍修改就成型了。他們的創作速度很快,第一次舉行家庭展覽時就有幾百尊毛主席像了,沒幾天就能做出十尊八尊。夫妻倆沒想著出名,更沒想著賺錢。王文海的工資不高,但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麵條喝、饅頭吃就滿足了,直到現在他也沒想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金錢趨之若 ,而他宣傳自己崇敬的人、信仰的思想,沒有改變。

  然而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為,單位領導一度認為他不務正業,還停發過他一年的工資。他調到舊址管理部門以後,周圍的人都說:搞個維修,開工完工,能吃點喝點不是挺好。但他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他自認為:「升不了官也不想陞官,發不了財也不想發財。只要給我時間,讓我塑毛主席像,宣傳他就對了。」

  1990年他和妻子向亞運會贈送了一千匹彩塑的泥駿馬,是他們夫妻倆辛辛苦苦花了兩年的時間做出來的。用他的話說:「延安沒有錢,能貢獻的就是藝術品。」這個舉動為革命老區爭了光,地區領導開始支持他。

  因為長期閉門在家做泥塑,有一段時間王文海的頸椎病特別嚴重,以致無法再進行創作了,醫生警告如果不好好治療就會癱瘓。兒子還沒立業;老婆又跟著自己捏了半輩子的泥疙瘩,什麼也沒有;而「讓毛主席走進千家萬戶」的理想更是遠遠沒有實現,他當時感到很悲觀。為了治病,他忍痛放棄了一段時間的創作,每天讓妻子給他按摩,自己還天天走一里路,到延安大橋擔水。周圍人說他是怪人,家裡有自來水不喝,他美其名曰要喝「礦泉水」。這樣擔了三四年,病竟然慢慢好了。

  全家人都跟著王文海沉浸在泥塑的小天地裡,妻子為他砸泥、和泥,星期天他又拉著兒子跟著他上山挖泥。特別是妻子,沒有她的支持,王文海知道自己根本做不了這麼多。別人都說他娶了個好老婆,要是換了別的女人誰願意跟他過這種日子?「我們的房子什麼裝修都沒有,家裡除了擺滿了泥人,其他啥也沒有。老婆不打扮,多少年也沒給她買一件新衣裳,她也不計較,就是跟著我做泥塑。」

  「當時老婆就哭起來,說她自己沒什麼,可老媽媽還在呢。可我老媽媽也好,說用蘿蔔乾包餃子好吃得很。兒子也好,只要花兩塊錢給他買炮放,他就滿足了,不要其他的。」

  -王文海成了「泥塑王」

  不串門、不打牌,甚至連鄰居住的是誰也不清楚,一家人自塑自樂,成了氣候。《毛澤東像》、《嘎小子》、《女英雄》、《魯迅》等等百餘尊泥塑作品陸續刊登在中外的報紙雜誌上。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0週年,1993年舉辦的「千尊毛主席塑像展」引起各界的關注,延安的文藝青年把他的泥塑搬出來展覽,開作品討論會,學校的師生也邀請他去講課,王文海成了「泥塑王」。1995年,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他「陝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榮譽稱號。

  好事的人不能理解:王文海家裡什麼也沒有,一些泥疙瘩還招來這採訪那採訪?當地群藝館評價他:既非民間,也非專業。但王文海的妻子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們家裡『人』最多。」

  王文海有三大理想,在他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修一座130米的毛主席紀念塔;從楊家嶺到王家坪的山上塑二萬五千個雕像以紀念長征;以山為依托,修一座130米的毛主席像。為此L也跑動了一些地方,但發覺實現起來的確很困難。有人嘲笑他:王文海你在替市長、省長考慮問題。「那麼將來我就籌些錢在延安打一座土窯洞,把我的泥塑全部放進去,這總可以實現。」

  20年來,無數人問王文海,你為了什麼?兒子小時幫他和泥就說:爸爸這太苦了。現在兒子也會問:爸爸你看你在藝術上這麼撲騰,吃這麼多苦,得到什麼?有時間他就看看書,搞自己的創作,他認為在這個賺錢的時代,別人不會理解他。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他歸結這就是他的天性。

  「小地方環境壓抑,不是我意志堅定,早就自生自滅了。」到了北京,他驚喜地發現很多人能夠理解他,稱他為「老師」、「大師」,他感嘆到底是這裡人的眼界不同,視野開闊,而且「這裡的麵條、饅頭也特好吃」。53歲的他,希望在北京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而他也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發揮出自己的藝術天資。

  很多觀看他作品的人問他:你是以藝術為重還是宣傳你的思想?王文海回答:還是宣傳思想,通過我的泥塑宣傳我的信仰追求,我的視角,我所熱愛的人。他認為毛澤東思想至今仍舊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人們真的如他所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麼人類的前景將非常美好。

  「現在有的人自私貪婪,甚至不如動物,老虎吃飽了就不再襲擊其他動物了,但人不行,有了一百萬,還要掙一千萬、一億。」王文海的想法與周圍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兒子也常常和他吵架,但他不以為然:毛主席思想把我培養成了這樣也就這樣了。儘管藝術形式在變,但他對毛主席的感情沒有變。他最反感年輕人沒有親身體驗,也不讀毛主席的著作就妄加評論,不過「跟他們辯論,也就宣傳了毛澤東的思想」。

  還有人問王文海:如果毛主席在世你會不會塑泥像?他想了想笑著說:「毛主席是個哲學家,會辯証地看問題,他也很幽默,雖然我將泥塑變了變形,但他會理解我是在跟他開個善意的小玩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