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和田白玉雕刻藝術

中國的玉石雕塑歷史悠久,多少年來以其別具一格的裝飾形式和特殊的蘊義而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玉雕和一般的雕刻有很大的不同點:材料的稀有與珍貴,再有就是雕刻上的不可隨意性。畢竟,玉雕是先有材料,後有創作形體的,就是說人們往往是根據一塊玉材的形體、顏色、硬度去聯想創作形體的,這有點像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說的「應物象形、隨類賦彩」。
    由於玉器的貴重,所以對其發生興趣的多是各個社會裡比較富有的階層,這是一般人所享受不起的,但普通的手鐲、戒指甚至項鏈什麼的還是可以接受的。改革開放後,國家對玉雕市場的控制放開,逐 漸發展到民間自營的形式,許多地方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運作方式,現代玉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樣和其他領域一樣,也有假冒偽劣的東西含在裡面,比如把俄羅斯玉運到新疆冒充和田玉出售,用碎玉、差玉合成的人工玉冒充天然玉,用玻璃做成偽玉,還有運用各種方式改變玉的顏色、質地、花紋等做成的偽古玉等等。這反映了當前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發展階段中出現的特殊的問題,是難免的。
    按照現代的看法,玉器作品向來對玉料的評估成分與技術評估成分基本上相當,但不是平分秋色。我個人認為玉料的成分要大於技藝的成分,這與一般的石雕、木雕不同。現在的問題是,精益求精,精上加精。以前的玉雕不是特別強調工藝性,往往由工人來操作,糙精難當,而目前的玉雕作品做得太細,只有恰到好處才是成功的,人為的破壞了這種平衡,即為不美。
    現在玉器廠強調工藝性,可以說是使玉的美的成分受到了破壞。那些技藝與玉材結合的好的作品,才是真正好的作品。比如,什麼樣的玉做的多厚,顏色怎麼利用,圖案怎麼做,作為設計師和一般的製作人都要很熟悉地結合在一起。
    精雕細刻,難為大美,現在的玉器廠趨向於這種現象,追求雕刻技藝的精上加精,反而破壞了玉的美。作為玉器廠家而言也許有自己的苦衷,因為社會上的好多需求者喜歡的是精雕細刻,要求技術上的繁瑣。所以,買家的審美習慣和標準要改變。人們為什麼喜歡玉?有的為了玉本身的美,有的只是為了實用,諸如送禮、保值等。比如有名的《水上漂》,做的很薄,有空間,可謂精雕細刻,能在水上漂起來,這多用的是廢料、差料,甚至是壞料。
    試想如果是一塊名貴的羊脂白玉,做成了《水上漂》,這就不美了--黃金有價玉無價,羊脂白玉貴比黃金,這麼大的一塊玉被雕琢的七零八散,還有什麼美可言。所以說,原則上玉是不能製作《水上漂》的,中國玉的審美觀念裡,寶石透明,瑪瑙半透明,玉只能隱隱約約的透出一點光亮,這符合傳統文化觀念裡的朦朧美。 當然,有的玉是有著豐富的顏色的,這需要精雕細刻,充分挖掘玉材的本身美。
    我個人認為目前玉器市場上存在重技術、輕玉料的傾向,這是一種誤區。畢竟玉料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跟木、石等其他材料不同。據我所知羊脂白玉市價25萬元一公斤,這比黃金還貴了一倍多,能捨得隨意磨損與剝離嗎?賞玉,一是玉材,二是雕工,這是玉雕界的基本常識。
    社會要求不一樣,技術製作就不一樣,審美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就國家的體制而言,牙、骨、玉雕屬於輕工業系統,雕塑則由美協來管,玉雕人才由輕工業院校來培養,美術人才是由美術院校來培養。
    現代意義上的雕塑是移植過來的,作為國家藝術園地裡的一朵奇葩,與傳統意義上的牙、骨、玉雕一直是並行發展的。解放初,這種現象被人為的改觀了,美協、城建搞一套,輕工業部又一套,兩者再融合就很難了。一是部門分權的問題,再是觀念上的問題。比如部分美術院校出來的人往往看不起輕工業部門出來搞工藝的人,認為他們是匠人,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據我所知,美術院校進入輕工業系統的很少,1956年畢業於中央美院的林家常做了《毛主席像》,用了傳統的工藝製作手法,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不用說融合,即使溝通也很少。其實,這也沒有什麼 ,就讓他們各自沿著自己設定的的路線獨立的發展,就像國畫、油畫一樣,不必非要調和著搞不中不洋的東西。
    中西藝術結合的問題,藝術圈裡談了多少年。好多人老是說結合,結果是理論、實踐都沒能結合。就像麵粉和白粉,各有各的用處,有什麼聯繫?戲劇、文學、音樂乃至醫療,都存在著中西問題,我認為可以溝通參照,取長補短,卻無法合為一體。畢竟,歐洲人成不了中國人,即使通婚,也得變異幾十年才差不多,況且西方人的血統關係仍然會存在。我們已經走錯了幾十年,過早地進行了中西方的比較,基本上還是紙上談兵。也許再過多少年,有些東西會自然而然的融合了,就如黃河的各個支流最終會匯合在一起。總體上來說,當前的玉雕技巧明顯的高於過去,過去高凳、低凳都要自己操縱,還要磨石砂,效率很低,影響了工藝性。現代則容易多了,水流、機轉,但是對於做工的專注性卻差了。
    關於一件好作品,首先可以用美玉良材來概括。材料要好,這是作品成功的前提,而且很多人賞玉往往先看玉材,一件作品的玉材不好,再好的雕工也沒用,至多是一件低俗的「花活」。其次是刻工,但不是精雕細琢,要恰如其分地將工藝、材料相結合,因材施藝,適合做扇子的,決不可做杯子,這有其特殊性在裡邊,就是材料的作用比重很大,必須盡可能地發揮玉的本身價值。第三是造型,這也很關鍵,因為優美的造型能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在眾多的藝術品中,首先躍入人們眼簾的恰恰是動人的造型。中國玉雕表達的多是與生活、思想、品德有關的吉祥、莊嚴的內容,題材有神話故事、十二生肖、梅蘭竹菊等,也有生活用品。第四是寓意,中國人向來注重意蘊,書法裡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詩詞裡講究「意與神會」,繪畫裡表達的更是直白--寫意。這種東方特有的美學理念在玉雕裡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一件好的作品必須使作者的寓意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美德相吻合,達到一種精神理念上的教化、警戒、感惠作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