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德國體操系

德國體操系 系指19世紀在德國產生了具有影響的系統化、規格化的體操理論與實踐。 19世紀德國之所以在體操發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並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這同德國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分不開。德是宗教改革發源地之一。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理論(包括體育理論)在各幫影響極大。更主要的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對外侵略擴張,佔領了普魯士大征領土,激發了德國收復失地、要求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主義感情。德國人民採用不同組織和形式起來反抗。這就為德國的體操體系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條件。  

    德國體操體系的顯著特點是將體操運動運用於對青少年的軍事訓練。因此,器械體操和軍事遊戲是這一體系的基礎。當時德國體操自稱為「土魯涅(Furnkunst)」。強調在訓練中應有軍人姿勢,動作成直線形狀。課上用比賽法,力求一次練習盡量多重複,而且要求嚴格。強調組織紀律性,培養練習人要有堅決服從命令的軍人素質。提介在「體操家」之間有一套特定生活方式,彼此不分貴賤,都用「你」第二人稱稱呼;一起進餐,飲食簡單,吃乾麵包喝白開水,大家都愛唱「國民歌」,「遊歷歌」,以培養德國人共同思想感情。這些要求旨在把體操運動同精神意志教育相結合。  

    德國體操體系注重體操宣傳和競賽表演活動。經常在一些重大節日舉行規模盛大運動會,稱為「體操日」活動。例如3月31日體操日活動,即1813年英、俄、普、西、葡、瑞典等國聯軍攻陷巴黎,迫使拿破侖退位的日子,舉行體操表演活動,規模盛大,是近代史上最早的運動會這一。為了推動全德國社會的體操活動,積極組織「體操聯盟」,負責交流體操知識理論。當時德國僅在柏林的體操聯盟會員就有1714人之多。  

    德國體操體系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體操術語,幾乎是全新的詞彙,都是德國式的術語名稱。  

    在德國體操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不少代表人物,其中以巴塞道、顧茲姆斯、雅恩、斯匹司最為顯赫。  

    德國體操體系對後來體操運動的發展帶深遠影響。但由於過分強調了意志品質培養,忽視人體生理特點,忽視體操對人體健美作用,同時由於過分刻板,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練習人的主動性。在當時就受到一些體操家的反對,後來導致發生一場「德國、瑞典體操之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