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北域風情話「春水」

傳世的金元玉器中,常見有一種雕刻禽鳥類的裝飾玉,表現的題材大多為一隻「小而健」的鷹在奮力追捕一隻倉皇逃竄的天鵝。這種鷹學名叫作「鶻」,俗稱「海東青」。因此有些學者將此類玉器定名為「鶻攫天鵝」佩。它的出現,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內容密切相關,公元9世紀至10世紀遼朝建立後,「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且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春捺缽就是契丹族在漫長的冬天過後,開展弋獵活動的地方,而以飼養的海東青捕捉天鵝,則是弋獵的主要內容。但真正把「鶻攫天鵝」的題材表現在玉器圖案上的,則是取代契丹族建立國號為金的女真族。金朝皇帝沿襲了這一習俗,只是把「春捺缽」改稱為「春水」。因此,這種舉世聞名的「鶻攫天鵝」佩,又被許多學者稱之為「春水玉」。

    金朝於公元1234年被崛起於漠北的蒙古騎兵所滅,但朝代的更迭並沒有影響春水玉的進一步繁榮。由於蒙古族也是依靠狩獵維持生活,並且對「羽中虎也」的海東青喜愛有加,從而使得春水玉在元代的使用範圍從漠北推向江南以及全國各地。我們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可以看出金元時期的春水玉具有下列特徵:1.一般用較好的白玉製成,有的上面有皮色或烤色。2.如背景飾有荷葉水草紋,則鵝頸多穿過一草莖。3.鵝的眼下有一刀彎曲的陰刻深線,將嘴部與頰部分開。翅膀中部回折成「人」字形,折槽較深;羽毛為細長的陰刻直線,個別為鱗狀羽,鱗片上還有「小」字形的裝飾。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鶻攫圖案的玉器造型還可分為凸雕長方形、鏤雕爐頂形、鏤雕圓形、環托鶻捕鵝形以及帶有鏤雕鶻鵝圖案的器柄等5種以上。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代的春水玉。環托為橢圓形,直徑近7厘米,厚2厘米,局部有黃色皮斑,環的兩側有一橫穿的孔,可結紮於腰帶或冠巾之上。正面鏤雕一隻體小勇猛的海東青俯衝而下,準備擒住一隻驚慌鳴叫的天鵝。天鵝在海東青的追趕下,絕望地跳入荷花叢中,懸念迭起,生死一瞬。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春天狩獵時剛剛冰河開凍,但作者卻用蘆葦、枯敗的荷葉等景物來渲染三秋時節的肅殺氣氛。在這種藝術襯托下,鶻鵝二禽大小的互照、敏鈍的較量表現得酣暢淋漓,美不勝收,卻也驚心動魄。

    明清以後,由於統治者缺乏弋獵的生活經驗,玉工更沒有見過鶻鵝搏鬥的情景,故而將春水玉進行圖案化的加工改造。這個時期的春水玉雕缺乏鶻鵝搏鬥的緊張氣氛,甚至連動物的形象特徵都沒有準確地掌握。失去了生活基礎,影響到藝術上便是鶻攫天鵝玉徒具形骸,原有的那種濃郁的生活氣息被觀念上的寓意和形式裝飾所取代,春水玉便這樣逐漸地走向了衰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