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蟾蜍伏上澄泥硯

這方硯質地為澄泥,顏色略泛紫黃色,長2.2厘米,寬17.5厘米,厚3厘米,造型呈頭稍窄,尾稍寬的長方形,硯堂經磨用稍顯凹平。上端有一墨池,池旁雕刻一對蠢蠢欲動的大小蟾蜍,形象生動逼真。

    據考證,澄泥硯的起源大約是在我國唐代以前。歙、端石硯尚未發現之時,國人作詩繪畫惟一研墨的器物,就是泥硯,它分印陶硯、釉陶硯、澄泥硯等幾種。

    澄泥硯的製作方法十分精細,工藝複雜。先是用一種絹作袋盛泥置於河裡,經過若干年河水的沖洗後,撈起讓細泥微干,加入黃丹,再用利刀切成硯狀,曝干後再以稻糠並黃牛糞一起,放入窯中燒造而成,故成品以鱔魚黃為最上品,其他顏色次之。其質地堅硬,不亞於石,蓄墨於硯,經久不幹。這些都是澄泥硯最大的特點。此外,這方澄泥硯的蟾蜍雕塑,也具有較深的涵意。

    傳說月中有蟾蜍,故古人便以其為月的代表,諸如「蟾宮」、「玉蟾」等都稱之為月宮。如唐末詩人方干《中秋月》詩云「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李白《古朗月行》詩云「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們對蟾蜍寄予了一種美好的想像,並賦予它神秘而可愛的內涵。

    這方澄泥硯不僅質地優良,而且製作精湛,有著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故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