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宋絞胎瓷罐與瓷盒

北宋絞胎瓷罐,高21厘米,口徑8.3厘米,磨口、圓肩、深腹,胎質堅細,白、褐兩色的絞胎,在透明釉的籠罩下顯現出如同大理石般晶瑩美麗的花紋,絞飾間千變萬化,猶如行雲流水、山川日月,又加怪獸奔騰、異鳥高飛,將絞胎紋飾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至,讓人在觀賞時產生無窮無盡的聯想。絞胎工藝始創於唐代床時繼續燒製,宋以後則十分少見。將白、褐兩色胎泥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後,罩一層透明釉,入火焙燒,燒成後器物的紋飾富於變化,或如本理,或如團花,或如烏羽,具有一種流動、變幻的美感。由於絞胎器的製作比一般色釉器更加複雜,所以多為小型器。有時為了節省絞胎胚料,一些絞胎p的瓷胎以白胎為主,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貼一層絞胎泥,可見絞胎器是頗為珍貴的,吉林省博物館所藏的這件絞胎瓷罐,是目前所發現的絞胎器中罕見的大型器。

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屬絞胎類的器物,為瓷蓋盒。蓋盒造型小巧玲瓏,高4厘米、蓋直徑8厘米,器與益作子母扣合,下承矮圈足。紋飾由蓋中心旋轉展開,層層延伸的花紋,如同正在開屏的孔雀,華羽盡現,美不勝收。在宋代,中原地區有些瓷窯生產一種特別的絞胎類器物,即在瓷胎上施一層白、褐兩色相紋的類似化妝土的物質,仍罩以透明釉,燒成器物的紋飾效果與絞胎相似。這件瓷盒絞花紋飾施於盒、蓋的外部及內底,而器物的口沿和內壁均為堅密細緻的白胎,外罩透明釉燒成,其製作。藝應屬「絞化妝土」一類。此盒於1953年出土於吉林省農安縣一座遼代古塔內,塔的建築年代為遼聖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1023——1030年)。從與此盒同時出土的銅佛、香爐等物來看,這只蓋盒是用於供佛的器具之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