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探尋八面玉琮文化

筆者所藏的八面玉琮,來自浙西古玉藏友之手,至今已把玩5年有餘,琮體外脫灰衣、內蘊精光;油滑滋潤、真沁畢露——兼而呈現純黑漆古、雞骨白、橘黃沁入肌裡,沁色色階自然暈散;特別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琮身下部有清晰的銀白色金屬浮游片(藏玉界謂之「釘金沁」)(非外部元素沁入),玉材內部金屬元素(鐵、鋅等)游離而出融於器表,青綠玉多見。釘金沁,任何能工巧匠都難將金屬薄片嵌入琮身而不露痕跡。

    筆者曾持八面玉琮專程赴京,請教專家鑒別。專家在細審後說:「好像不是用骨頭刻的……」顯然專家是以標準良渚文化玉琮定位的。無獨有偶,湖南王建國在《四節八面古玉琮》一文中,亦說是「良渚文化早期」之物。

    縱觀我國玉文化歷史,有一個繼承和衍生的發展軌跡,對於個體器物的考證,有一個似與不似的過程,這一過程貫穿於下一個玉文化早期階段,「似」上一個玉文化晚期之器;到中期有其自身發展的特色,到晚期就「不似」上一個玉文化之器物了。這裡,最根本的有一個器物琢製的器型、紋飾發展和載體的材質變化。如果對來自民間傳世玉器個體,以某種玉文化標本物加以對比,以判定是與非,這是玉學學術上的形而上學,是玉器鑒藏中的誤區。

    筆者從八面玉琮的紋飾特徵和琢製材質分析出以下兩點:一、良渚文化玉琮不僅有精美的浮雕神人獸面紋飾,即使陰線刻的,皆以骨、牙一點點雕出之精細手工刻紋,尚有分節分槽,法度嚴謹;二、良渚文化玉器之材質,應為江、浙就地取材(透閃石)琢製而成,但卻無有新疆玉定論的。

    現在可見的八面玉琮紋飾,皆為簡約之淺線刻,而且材質全是新疆青綠玉,這都和良渚文化玉琮相去甚遠。故不能簡單地見到玉琮就歸納到良渚文化玉琮中。

    筆者就八面玉琮的定位,談點看法:

    首先,從目前著錄得知,西周以後墓葬出土的四面玉琮,其神人獸面紋飾漸次簡約,直到春秋晚期的楚文化四面玉琮,不僅器型簡約退化,更是光素無紋。現藏於湖南博物館,於1971年在湖南長沙瀏城橋出土的四面玉琮,即為此例。

    西漢以後,玉琮的墓葬出土即已滅跡。

    其次,2001年2月8日,成都市區西北一處商代晚期至西周前後的金沙遺址,已發現出土的玉琮未載有八面玉琮。其中一支高16.5厘米的四面玉琮,既保留了良渚文化晚期分節分槽的風格,製作上又帶有明顯的商代簡樸平實的玉琮作風,被定為商周玉琮的精品。

    最後,從當今玉文化玉學研究得知,自商始,新疆玉料已進入中原。

    非常有趣的是,八面玉琮的材質應都為新疆青綠玉,儘管淺線刻紋飾簡約,但神人紋中同心圓眼圈外,都保留有外伸的短線(眼角線)——明顯具備良渚文化遺韻,或是承繼、倣傚良渚文化而為之。

    筆者將八面玉琮定位在商中、晚期到西周早、中期之物,實是班門弄斧一家之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