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清宮奏折的鑒賞與收藏

古籍善本專家拓曉堂來深解析奏折奧秘

    清宮奏折的鑒賞與收藏

    中國自明代以後朱元璋廢止宰相制度,代以內閣制度,設大學士,到清朝設議政王會議、內閣、軍機處等機構,幾乎國家全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奏折便成了清代最常見的最高上行文件。這種折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收藏價值如何?26日晚,國內著名的古籍善本專家拓曉堂先生來深向眾多收藏愛好者做了詳細介紹。

    明代奏折僅存三千件

    明朝的最高上行文件包括奏本、題本及揭貼三大類,奏本的特點是無官印;而題本及揭貼就是上報給皇帝的普通公文和緊急公文,後兩者必須有官印,通常有固定格式,如每幅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平行十八字,其中兩個字的位置專門留給皇上批字用。據估計明代這三大類現存世僅約3000件,但民間尚未發現一件。它最大的問題是格式化,表達很受拘束。清初期,各地及京城給皇帝的報告最初用的是木簽,直到順治二年才開始仿明制繕寫題本、奏本,到了康熙年間,國家經常發生緊急軍情,按格式寫報告非常耽誤時間,通常的上行到皇帝的文件逐漸演變成了奏折,內容上就是奏疏加揭貼和題本,而形式上基本上就是以前的揭貼,它不必用官印,不拘格式,詳陳直達,皇上可以手批,此後它一直沿用到清末宣統。

    清代奏折中有兩種特殊朱批奏折值得一提。1861年,咸豐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逃到熱河,死前八大顧命大臣輔助幼兒同治,為了權力牽制,規定奏折必須由兩宮蓋印。後在宣統時期也發生類似的情況,奏折必須蓋上醇親王載灃攝政監國之章才有效,攝政監國之章就等於御批。

    有一種無朱批的奏折叫留中折,它可能長期留在宮中不下發軍機處或內閣,但它並不是不重要,往往更重要,它通常反映了皇帝與大臣在某些問題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辛酉政變前御史董元醇上奏折請慈安、慈禧垂簾聽政折,肅順等以咸豐遺詔和本朝無此先例為由與兩宮爭辯,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於是慈禧命將董元醇奏折留中,這就為此後垂簾聽政作好準備。

    為發工資奏折成捆賣

    奏折檔案可以說是最直接的原始史料,存檔後非一般人等難以看到。故宮午門東側文華殿南的內閣大庫內檔是它的藏身之所,包括皇帝詔令、臣僚奏折、朱批諭旨、實錄、聖訓、會典、起居注、以及殿試考卷等,內也夾雜宋元刻本殘書等。總數今已不可考,推測至少二、三百萬件以上,重量近40萬斤,但近代流失嚴重,如清末內閣大庫失修後遭水淹,光緒25年一次清查霉爛就銷毀4500捆庫存文件,另一部分則被人為盜賣後移出宮外,成為國圖、北大及市場現存最主要的來源,其中經由1916年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挑選出較完整的存於故宮午門之上的62箱,1502袋,後來歷經北京大學整理,直至1930年由故宮博物院接收。

    1922年北洋曹琨賄選,政府財政吃緊,教育部、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連職員工資都發不出,經由教育部同意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第一次以廢紙名義出賣存放於故宮午門外朝房內的明永樂至萬曆年間的檔案,約十幾萬斤,售價3000大洋,至此這批珍貴的明代檔案就無影無蹤了;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歷史博物館存放於端門及朝房裡的檔案,包括清順治到宣統年間的檔案計有約15萬餘斤,裝了8000麻袋,售價4050元大洋,這批檔案少部分流散民間。

    如今,清朝奏折的市場行情價每份約1萬至2萬元,而且還在看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