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衣

古代凡是被於身體的,都叫「衣」;褲子叫「脛衣」,襪子叫「足衣」,為死者蓋在臉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從頭到腳每一個部位的衣罩,其外觀與真人的體形相同,專為罩屍之用。古籍中常稱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為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6個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銀、銅絲縷織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不高下不同。據《後漢書.服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諸侯王、列候、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但在西漢時未必有如此嚴格的限制,故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使用的為「金縷玉衣」。
    關於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而幕」和「綴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陽中州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中,屍體面部有帶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屍體上也有玉片,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呂氏春秋》節喪篇中述及的「含珠鱗施」,「含珠」施於口內,「鱗施」則施於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屬片,像魚鱗般施於身上。玉衣至漢代才正式見諸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蕨,璧珠璣玉衣。」但以玉衣斂屍只延續到東漢未年。曹委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呸鑒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廢除了「玉匣」。至今,考古發掘也沒有從魏晉以後的陵墓中發現玉衣。
    自從190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候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為止,相繼共發現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的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套,劉勝的一套共用玉片(軟玉)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的一套共用玉片(軟玉)2160片,金絲約700克。這些玉片一般作長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邊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