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明宣德青花蕉葉卷枝紋瓜棱罐

上個世紀70年代,常熟博物館從民間徵集到一件宣德青花蕉葉卷枝紋瓜棱罐(圖1),高12.2、口徑7.1、腹徑14釐米,底徑與口徑相若。小口、短頸、豐肩,腹呈八瓣瓜棱形,腹下漸收,底足平切,淺圈足,足內滿施白釉,無款(圖2)。罐口及圈足飾青花弦紋兩道,腹部繪主題紋飾八組,為相間的青花變體蕉葉紋與卷枝紋各四組。該罐造型精美獨特,釉質光潔瑩潤,青花豔麗深沉,紋飾怪異誇張,散發著異域情調。本文從幾個方面對這件青花罐作一番探討。
1、造型及工藝特徵。該器造型古樸典雅,呈瓜棱型,或稱瓜楞型。這種造型,至少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元青花中也時常出現,而宣德器型相對更多。該青花瓷淺圈足平切,外表光潔,然罐內,手摸之感覺卻凹凸不平,有明顯幾道橫向環狀胎接痕,這些也是明代琢器最顯著的時代特徵。
2、胎釉與青料。該罐胎體精細,釉面肥厚,口較厚,聚釉處呈淺青色。青花發色呈靛青泛紫,滲入肌骨,含蓄深沉,因此顯得端莊典雅。同時聚釉處有晶狀鐵斑,尤其是在蕉葉及卷枝紋的主幹部分,這說明它採用的是進口青料——蘇麻泥青。蘇麻泥青是鄭和下西洋時從西域帶回,官府壟斷,數量較少,彌足珍貴,僅永樂、宣德兩朝官窯使用。由於蘇麻泥青是高鐵低錳型進口料,發色濃豔,燒出後有“鐵銹疤痕”,因此成為公認的判斷永、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依據。雍正、乾隆兩朝雖擅長仿古,然由於沒有蘇麻泥青料,根本不能達到永、宣鐵銹疤痕的效果,只能通過濃筆重彩的方法刻意點染,以期達到仿製的目的。
3、繪畫方法及其紋飾特點。明代早期的繪畫用實筆,一筆點劃,宣德開始用兩支筆勾勒渲染,後期(包括嘉靖)直到清代一直採用的是單線平塗、混水、分層次。這件青花罐採用的顯然是實筆繪畫,勾勒渲染,起筆、落筆處筆觸清晰可見。同時青花線條柔和自然,曲折回環,畫意寫實,絕不似清代的線條直來直去,僵化生硬。其次該罐口沿及底足繪兩道青花弦紋,這也是明宣德至成化時期經常採用的簡單裝飾手法,同時兩道弦紋有粗有細、有濃有淡、有頭有尾,與明代底款的青花雙圈異曲同工。再看主題紋飾,筆者認為是蕉葉紋與卷枝紋,然而這件與元明清國內青花蕉葉紋及卷枝紋還有些區別,它是變體大卷枝紋與大蕉葉紋相結合作為主題紋飾,這在國內青花中幾乎不見。且紋飾極為粗獷,同時顏色鮮豔,使人一眼便覺異域風情。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紋飾?眾所周知,青花是最富有東方民族審美情趣的瓷器品種,它起源於唐代,到了元代,大量的青花瓷器就是專為銷往國外特燒的。到了明代,由於陸地和海上交通的繁榮,我國瓷器的對外行銷達到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期間,攜帶大量的瓷器,所到諸國基本上都有使用我國瓷器的記載。由於海上貿易的發展,中國瓷器在造型和紋飾上都受到了國外的影響。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書寫阿拉伯文的青花瓷器,到正德時最為流行,如常熟博物館藏明正德官窯青花阿拉伯文瓶(圖3)。此件青花以大蕉葉紋與大卷枝紋作為主題紋飾,表現方式大膽放縱,它極有可能受到國外的影響,大概屬於中西器型與紋飾的結合體,也可能屬於當年銷往國外或未來得及銷往國外,後經使用後保存下來的傳世品,這批瓷器的存世量應該也不小。
4、定其年代。明代統治等級森嚴,各時期(尤其是明中期以前)官窯、民窯所用青料有嚴格規定,不能越制。永宣時期的蘇麻泥青料,政府壟斷,只有官府才能使用。同時明初官窯與民窯的水準差異極大,直到嘉靖後,出現官搭民燒,民窯瓷器製作水準才逐漸趕上官窯。再結合上述造型、繪畫方法、製作工藝、胎釉及紋飾特徵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是一件明代永宣時期的青花官窯瓷器珍品。由於筆法粗獷,釉面較為瑩潤光滑,筆觸感不似永樂強,底部滿釉,呈浪蕩狀如橘皮,更近宣德(可比較圖4永樂青花一束蓮紋大盤)。耿寶昌曾這樣描述:“瓜棱罐,通身作瓜棱形,圈足,器身分別間繪大卷枝葉及蕉葉紋,青花色調深沉。”這段描述與常熟博物館的這件藏品,無論是造型、工藝還是紋飾都相當吻合,足以證明這件藏品就是耿先生講的宣德青花瓜棱罐。
當然也有人會提出為什麼如此精美的官窯器沒有年款,不是說“宣德款盛”嗎?實際上,官窯並不是專指有帝王年號款的一類瓷器,分有款官窯與無款官窯兩種。張浦生在《青花瓷器鑒定》一書中指出,有款官窯包括禦窯廠生產的精品(永樂後大部分有帝王年號款)以及清代王公大臣訂燒之器。而無款官窯則含朝廷在民窯中訂燒的器物,還有民窯進貢的優質品,朝廷作為樣本,如常熟博物館藏清雍正仿永樂青花纏枝花紋石榴尊(圖5),器型精美,胎體堅致,釉質純淨,青花發色極佳,其精緻程度完全可與官窯相媲美,然底部滿釉無款,它就屬於官窯一類。另外還有一種應該是外銷瓷中的精品。常熟博物館珍藏的這件青花罐,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非常精美,再加上使用的是官窯青料,應屬官窯無疑,同時,由於其修胎規整、釉質白潤、工藝精細,再結合其紋飾特點,該罐當屬於宣德晚期精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