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話說扳脂的來歷

扳指又稱班指,它形似戒指但比戒指大得多,是古人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以助鉤弦開弓的器具。「憨得憨」是滿人入前通用的一種扳指,它以鹿骨製成,上有小孔,可穿細皮條繫在手腕上,既取戴方便,又可防止丟失,十分便於騎射。

    當年努爾哈赤便是戴著這種「憨得憨」,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統一了女真各部;後來八旗鐵騎也是戴著它,攻城略地,橫掃六合,建立了大清王朝。所以,莫看「憨得憨」其貌不揚,它卻是滿人尚武進取精神的象徵。大清立國之初,為了使子孫不忘本,皇室和八旗子弟仍自幼學習騎射,崇尚武功。清初幾代皇帝都精於騎射,均有御駕親征、率兵打仗的經歷,並喜愛參與狩獵。康熙皇帝一生參加「木蘭圍場」狩獵48次,獵虎多達153只,曾有過一天射兔318只的記錄,可見其騎射功夫了得,扳指作為拉弓射箭之器具,自然難離其手。即便是平時,清帝也常戴扳指,表示不忘祖宗和武功。清朝遺存的宮廷繪畫圖卷中,就有許多清帝手戴扳指的形象。順治皇帝甚至採用拋扳指的方法,選定了自己陵寢的位置,清帝對扳指的喜愛由此可窺一斑。不過,清補們此時所戴的大多是美玉所製的玉扳指,「憨得憨」已難登大雅之堂了。把扳指推到登峰造極的是乾隆皇帝,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對玉扳指非常喜愛,尤其對非常扳指更為鍾情。乾隆時期的扳指,無論是在質料還是在做工上,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可以說是極盡奢華。既然皇帝喜愛扳指,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員自然就會迎奉帝意,將各類扳指進貢宮廷。

    在清廷檔案中,常有臣下一次進貢幾十枚甚至數百枚扳旨的記錄。皇帝也喜歡將玉扳指賞賜給寵臣,獲得賞賜者為炫耀帝寵。則喜孜孜地將扳指整天戴在手上,舉起來讓人欣賞,引得人們紛紛效仿,於是舉著玉扳指漸漸成為滿人的一種時尚。乾隆、嘉慶以後,扳指已失去了它原來的功用,完全蛻變為裝飾品。八旗弟子已不習武,荒廢了騎射,不思直取,沉溺享樂。「憨得憨」早被人忘卻,而玉扳指則成為他們炫耀身份、滿足虛榮的道具,不少人為玉扳指,一擲千金。有人作詩諷刺道:「班指要人知翡翠,輕寒猶把扇頻搖」,真是滑稽至極。八旗弟子就這樣,將曾幫助他們祖先打天下的扳指整天舉在手上,優哉游哉地逛窯子、下館子、聽戲文、遛鳥兒,一直舉著將大清王朝的花花世界葬送。從「憨得憨」到玉扳指所發生的一切,是扳指的悲哀,更是歷史的悲哀。玉扳指作為一種裝飾品,當然無可厚非,更不能將滿清王朝滅亡的責任歸罪於它。但是,八旗子弟由尚武進取,到玩物喪志、貪圖享樂、追求虛榮,其中的教訓,不但滿人應該記取,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都不應忘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