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喪葬用玉器

喪葬用玉器是指古時在喪禮和葬禮中使用的玉器。喪玉和葬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喪玉為喪禮中使用,大至國之重寶,皆屬喪禮用玉範疇。《周禮‧天府》曰:「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葬玉即檢屍之玉,是放在死者身上或棺倍之中,伴隨屍體一同殯葬入土的玉器,如葬用六器、玲玉、飯玉及瞑目、耳鎮、鼻塞等九竅玉都屬此例。
    後世所用的握豚及著名的金縷玉衣都屬於葬玉範疇。古人在為死者舉行的喪葬儀式中使用玉製品,其最初的出發點不外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古人對屍體的處理是從單純的掩埋伴隨著靈魂不滅信仰的產生,逐步發展到殯葬禮儀的。古人相信玉器既能在人間作為特權的標誌,在陰間也一定如此。為了使死者進入陰間以後仍然居於人上,就盡量將人間所寶貴的玉器埋入墓中。這一思想和做法後來由統治者納入國家的典章制度之中。第二個方面,是古人相信在死者的身上和棺內放置玉器以後,能使屍體不致腐朽。玉石材料由於化學性質非常穩定,雖歷經千萬年之久亦不會輕易腐蝕,此乃玉石之天然屬性。但在數千年前人們卻以為既然玉能不朽,也會使亡人不朽。《抱朴子》就說過:「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於是喪葬用玉之風就盛行起來了。我國古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多,為世界各國所罕見,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喪禮用玉比起葬玉要簡單一些,主要表現於賓客贈送和哀悼之意。《周禮‧宰之職》曰:「喪荒受其印遂幣玉之事。」玲是贈送給死者穿戴的衣服,這句話反映在贈送玉器的同時也贈送其他的錢財服飾。其實,這個習俗在民間也是有的,只是用工作贈儀,是在有一定地位的人當中交往實行,與多數百姓是毫不相干的。
   《周禮‧大宰之職》曰:「大喪贊贈玉、搶玉。」《周禮‧玉府》:「大喪共?玉、復衣裳、角枕、角現」《周禮‧典瑞》:「大表共飯玉、始玉、贈玉。」
    大喪是專指國喪,是為國家統治者舉行的喪禮。格是專用於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器物,古代的很多啥都是玉製做的。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是體現活人的心理:嘴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一生全靠嘴巴進食才得以獲得生命的延續。古人基於樸素的想法,不忍心讓死者空口而去,於是在死者的口腔裡放入了各種吉祥的東西。這樣既安慰了死者的亡靈,又安慰了生者的身心,這便是?產生的原因。在大喪當中?當然是少不了的,並且安排專門的部門製作備用。在《周禮正義》一書中鄭玄註解說:「天子?玉以玉,諸侯以璧。」這說明國喪用玉還是有等級的。這句話對天子用珍規定必須是玉器,但卻沒有說明形制,對諸侯用瑜倒是規定了小型的玉璧。但不管如何,放置玉玲也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身份等級的。搶除了璧而外,還有蟬、魚、琮、環、管、珠、印等形狀,各有其不尋常的含義。即如蟬而言,自幼蟲從地下鑽出以後,經過蛻殼長為成蟲而飛向天空,能表達生者祝願死者的靈魂如蟬蛻而升天之意。
    飯玉顧名思義是米飯和玉的混合物。大喪畢竟是國喪,其喪葬的等級還包括天子之喪、玉後之喪、士子之喪、諸侯之喪等。在等級森嚴的禮制之中,飯玉也是有等級規定的。《白虎通義‧崩幕篇》云:「天子飯以玉。」這個玉是指碎玉。至於做飯所用的糧食也有規矩:天子飯用黍、諸侯飯用粱、大夫飯用稷、天子之士飯用梁、諸侯之士飯用稻。將這方面的規定綜合起來則構成了喪葬飯玉的種類和等級區分。至於引文中所講的角礎,則是角質匕形之器,用於翹開死者的牙關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於枕屍,復衣裳用於招魂復魄。
    《儀禮‧土喪禮》曰:「商祝掩琅設瞑目。」《周禮‧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橫之渠眉,疏璧、琮,以檢屍。」這裡所講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兩個類別。填是塞在耳朵裡的小玉器,細、圓、短而無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習俗,後用於死者。瞑目亦謂之眼簾,猶如上眼簾之形,薄片,用線穿在蓋臉布的左右眼位置上,這一習俗至戰國以後便發展為九竅玉了。人有九竅,兩眼復以瞑目。兩耳塞以耳鎮,口中放置玉?,鼻孔塞進耳塞,以至前後私處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為這樣一來屍體便永遠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喪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繩的小孔溝。「疏」是疏通的意思。將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意思是:用絲線穿過璧琮兩端的孔洞,再通過圭、璋、琥、摸的溝孔,把他們連綴組合起來,作為殮屍之用。安葬時,將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內部的不同部位,隨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為這樣就達到吉祥的目的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