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韋偃《雙騎圖》

雙騎圖 韋偃 冊頁絹本沒色 縱3l堙米 橫44.5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韋偃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瞭解其風範,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韋偃家學淵源,但遠勝父叔,他代表了宮廷以外的另一種畫風。筆致疏放,情趣盎然,意境遼闊。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是好整以暇。他唯一的傳世真跡《雙騎圖》,畫面上表現了二人各乘一馬,並轡狂縱的情形。《雙騎圖》的構圖極其危險,整個畫面的重心壓在右下角,特別是右邊的馬匹近乎沒有一點迴旋餘地,這在構圖上極其忌諱。但韋偃以獨到的手眼,使畫面絕處逢生。這轉折點表現在中間那不見頭部的馬和背向讀者的騎士。那扭曲的馬頸和稍露面頰的騎士的視線告訴我們,他們正在轉移方向,目標就是他們目光所注視的左上方。儘管左上方留白,不著一筆,但我們很自然地想到,那是一片任烈馬馳騁的遼闊原野。畫面的重心隨之而轉移到了無限的天地。

  《雙騎圖》背部朝外的這匹馬,作者著意誇張了它在奔馳中扭動著的身軀,近乎是凌空轉向,神溢形表。其用筆,亦根據馬匹行進趨勢,禿鋒橫掃,力足意到,增強了畫面氣勢。

  韋偃的最大特徵,是把馬畫在大自然的背景中,以足夠的空間來表現動態。他《牧放圖》有宋代李公麟的摹本,其中有1200多匹馬和143個人(包括官吏與牧馬人)。馬群如同洶湧翻滾的波濤,牧場崗陂起伏,遠遠地現出一帶河流。令人想起杜甫的《沙苑行》。

  《唐朝名畫錄》說到,韋偃的馬或騰、或倚、或嘶咬、或飲水、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企。「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至於背景,則「山以墨斡(用淡墨重疊六七次加而深厚者也),水以手擦,曲盡其妙,宛然如真。」多樣造型與多種技法相結合。他不像韓幹那樣筆筆有來處,刻畫入微。而是訴諸讀者的觀感,以簡淡的,看似隨意的筆墨邀請讀者去和他共同完成藝術的塑造。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表現了大膽自由的浪漫主義色彩。  元鮮於伯機曾題詩贊韋偃畫馬:「渥窪產馬乃產龍,韋偃畫馬如畫松。」讚美他畫馬之用筆與其畫松一樣生動有力,其禿鋒橫掃之線條,鬃毛高聳之筆法,粗獷奔放,疏簡不拘,大概與其擅長諸畫科,特別是與其畫松之成就有一定聯繫。
返回列表